圍觀
  11月20日下午,廣東惠州市南山學校小學部二年級的一個班級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期中考試,內容包括站姿、坐姿、集會排隊、個人衛生等行為習慣。在站姿考核時,學生“頂碗”達到10秒鐘才算合格。另一個有趣的考核項目是看學生是否洗手和剪指甲。據悉,該校從今年9月起試行“小學部學生綜合素質考核評價方案”,在一、二年級學生的考核中賦予“行為習慣考核”最大的權重,分數占比高達40%,而文化課成績僅占20%。(11月21日人民網)
  背景 借“減負”推改革
  今年8月,教育部擬定《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引發熱議,也成為南山學校開展課改的契機。其新方案規定,一、二年級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僅占其綜合素質評分的20%,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運動特長三項分別占比20%、40%和20%,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並多參加體育鍛煉。不過,到三、四年級,文化課成績比重上升至50%,五、六年級則上升至70%。
  叫好 積極的嘗試應鼓勵
  賤小倉:這個比做題好多了,終於開始教禮儀教做人了!
  @環球時報:一次積極的嘗試,應鼓勵,而非謾罵挖苦。
  武艷麗1972:我覺得比成績還重要,現在小孩缺的就是這個。
  借我一襲華美的裙:這才是教之根本,有效預防高分低能類學生的出現。
  反對 幹嘛這樣折騰孩子
  鬼域幽魂:弄得跟體罰似的。
  慕海蘭:凡事都有個度吧,過了。
  卡落:幹嘛要這樣折騰孩子,又不是部隊。
  行者無疆:依然是在“培植盆景”,永遠不會想到去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臨窗弄雨:這是培養禮儀從娃娃抓起麽?這會消減孩子們的活力,抹殺他們活潑好動的天性。
  中立 培訓雖好但別太過
  清風緱城人:有意識地培訓是好事,但不能過分。
  格萊蒙的薯片:出發點是好的,但這種方式有點怪怪的。
  壽州村醫: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個人素質培養應該鼓勵,但不要耽誤了學習才好。
  調侃 這是為了上頭條麽
  叔叔Lee:學校這是為了上頭條麽?
  AMen系孟朝:老師宮廷劇看多了吧?
  不吃喘氣兒的:頭頂尖的娃子們倒霉了!
  Timescore:頂碗?這是要培養雜技演員的節奏嗎?
  思考 素質教育還需摸索
  cozytips:學校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已經跑偏了,這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還要想方法找策略。
  滬城學士:從小開始進行行為規範的塑造很重要,也許沒有必要人人達到“坐如鐘、立如松、行如風”的標準,至少應當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樣。
  最後一顆子彈:學校的基本功能是教書育人,現在“教書”已經到了極致,但“育人”遠遠落在了後面,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書本上100分那麼簡單,更需要在生活中得到100分。
  ·專題整理 小正(感謝新浪網友)·
  點評
  何為“素質教育” 陷入“各自表述”
  包括“頂碗”在內,所謂行為習慣培養,到底算不算素質教育?這本是一個有待細緻分析的嚴肅命題,但在現實輿論場內,卻被演繹成一道非對即錯的簡單判斷題。太多圍觀者急急地給出了蓋棺定論式的評斷——諸如“簡直惡搞”、“像演雜技”等。但很遺憾,這種情緒化、主觀化的話語方式,在迅速表明立場之外,並未給出完整的、有邏輯的論證鏈條。
  所以,當我們談及“素質教育”,至少應該保持起碼的耐心與思考。以“頂碗考試”為例,到底是好是壞、利多弊多,或許並非想象中那般顯而易見。一方面,該做法旨在讓學生養成更好的行為習慣、保持更健康的站姿與身型。就效用角度看,可謂好處多多。但另一方面,“頂碗十秒”等要求,所奉行的仍舊是某種馴化教育的思路,且其“考核設計”本身也未必科學。既然如此,又怎談得上是“素質教育”呢?
  南山小學的課改試驗,一再遭遇漫天非議,根本原因還在於,全社會對於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都缺乏一個清晰、準確的界定。在此語境下,不少學校本著摸石頭過河的心態先行先試,而很多人則是以一種想當然、下意識的心態,來圍觀、解讀、評判各種新動向。尤為遺憾的是,各地針對“素質教育”的零星試驗所產生的正負經驗,似乎並未被有序繼承和系統歸納。其結果是,後來者總是擺出一副從頭出發的探索姿態,來重走別人已經走過的路,卻不管它正確抑或錯誤。
  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等大詞流行久矣,只可惜未能就此形成一套明確的顯學。於是,一次次以素質教育為名的粗糙討論,因其無法積澱成熟的、令人信服見解,只能無奈淪為轉瞬即逝的口水風波何為“素質教育” 陷入“各自表述”。·然玉·
  ?編輯: 楊日  (原標題:小學期中考“頂碗”:素質教育?折騰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y39iyimg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